20 世紀80年代,各種媒體鋪天蓋地批判「小皇帝」現象,宣傳溺愛的危害。經過一二十年的宣傳,很多人對於溺愛、嬌慣的危害印象深刻。現在,也許在上一輩人那裡溺愛還存在著,但「不要溺愛嬌慣孩子」的意識在七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父母這裡已經深入人心,溺愛的現象其實很少見了。現在的父母,即使有一些所謂的溺愛,也只是物質上寵愛,生活上包辦,但全面縱容卻是難以做到的,因為誰也不希望孩子表現不好,誰也都會考慮孩子的未來,所以很難忍住不去管教孩子。
現在,大家看到孩子哭鬧過多、愛發脾氣、倔強、逆反,就以為是溺愛所致,其實恰恰相反,這些現象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因為父母管得太多,限制太多,不順應孩子心理所致,與溺愛關係不大。和孩子彆扭,就是教給孩子和你鬧彆扭,就是逼迫孩子哭鬧,倔強。
那什麼孩子叫「被寵壞」,什麼叫「聰明」呢?給大家列了幾個特點,如果熊孩子是這樣的,就不是好兆頭哦!
1、對外人發脾氣
孩子都有「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所以時常在家裡發脾氣。可是如果在外人面前發脾氣,很可能是心底裡覺得他是宇宙中心,是不好的徵兆哦。
2、用你的東西和你談判
很多聰明的孩子會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好處,比如「我洗碗就帶我去動物園」之類,這是很平等且明智的做法。可是如果他用不屬於他的東西,比如「帶我去動物園就還你手機」,就屬於變相搶劫,千萬別讓孩子得逞,不然會樹立強盜邏輯觀。
3、不和別的孩子分享
這事其實得怪父母。(其實全都是父母的問題)「分享」這個事情是不用教的,除非父母總是對孩子強調「別讓人碰你的玩具」。
4、控制父母
如何區分「撒嬌」和「控制」?
很簡單,如果孩子說「我想……」,就是普通的撒嬌。
如果孩子說「你不要……」,就是控制了。
比如「你不要看書了。」「你別看電視了」之類,如果你不依他,他輕則賭氣,重則破壞。
就其原因,還是「試圖證明自己的地位」,因為他自出生起就是家庭中心,試圖用控制來證明自己的位置。長此以往,步入社會不再是世界中心以後,容易落差過大而走向極端。
5、無法滿足
我們常說,牛人都是「永不知足」的。
可是這個「永不知足」是對自己嚴格的要求,而不是對別人嚴格要求。
如果孩子總是很難滿足,比如永遠對玩具不滿意,對食物不滿意,那就要教會他「自己去追求更好的」,而不是一味的試圖滿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