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教你找到自己的 "合理的車座高度"!

, 健康, 生活

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教你找到自己的 "合理的車座高度"!

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

在上期的《自行車調整謎案——調姿勢,講科學!(下)》,Kent為各位車友盤點了一下,目前主流以及普遍的各種BikeFitting,並且簡單地描述它們之間「動態」、「半動態」以及「靜態」的差異。

而在這一期的《謎案》,Kent將與車友「看個高低」,共同探討更多關於「最佳車座高度」的話題;本期《謎案》的文字數量與往期持平,仍處於嚴重超標的尷尬狀態,內容豐富,請車友細心閱讀。

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

在2014年休賽期,兩個無聊的孩子:1.99米的Stijn Vandenbergh(斯泰恩·範登貝赫)與1.75米,綽號「曼島飛彈」的MarkCavendish(馬克·卡文迪什)交換了各自的隊車,拍下了這有趣的一幕;卡文迪什在曲柄最高點仍無法接觸到腳踏,成了「滿島卡蛋」,而範登貝赫則像騎著6歲那年的童車一樣,臉上表露著純(Xie)潔(e)的微笑。

車座高度對於在不同的自行車,以及不同的人群當中,亦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老一輩在「老二八」上均喜愛使用極低的車座高度代步、通勤,腳容易掂到地上,心理上能獲得「更佳的安全感」,而新一輩總希望車座達到「恨天高」的水平,除了讓自行車看起來更張揚,還能滿足心理上的「更好發力」。

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

對自行車「最佳設置」的執著,恐怕目前亦無人能與「車王」Eddy Merckx(艾迪·莫克斯)可比;「車王」在其輝煌的年代,不僅同時使用各種不同架型幾何的自行車比賽,甚至還在比賽當中六角工具不離身,就是為了競賽的最佳表現,及時對自行車進行各種調整……所以各種不爽而經常對自行車進行調整的車友,亦被戲稱患有「艾迪·莫克斯綜合癥」。

國外媒體GCN亦在近期以有趣的方式,做了個關於車座高度與輸出影響的小測試

 

亦可直接點擊觀看:GCN科學 – 座桿高度問題

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

車座高度的確對坐騎時的最高輸出有密切的關聯,從Kent「腦洞」出的曲線圖中,「X」為假設的理想車座高度,最高輸出隨車座高度而上升並且亦會下降;車座高度過低,腿部伸展不足,未能運用到股四頭肌與臀肌最大的肌能,但車座高度過高,腿部亦會因為過度伸展,無法流暢地踩踏、提拉產生力量,便開始急劇下降。

當然,由於國外媒體GCN小測試的測試時間太短,輸出的數據差異並未如實際般巨大,而且我們騎行時更強調的是平均輸出,而並非最大輸出(需要更大輸出時,可通過站立搖車……);在廣州騎艦單車近期的一次Shimano Dynamic BikeFitting中可見,這位車友經過經驗老道的麥董調整後,降低了6 mm的車座高度,產生的變化是多麼明顯,直接提升了接近30瓦的平均輸出,這增幅甚至比更換成頂級空氣動力學車架的增益更為明顯,這亦正是車座過高而造成輸出下降的案例。

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

我們騎車時的「踩踏方式」,亦是一個對車座高度設置影響極大的因素,分別為腳尖下沉式以及腳跟下沉式兩種,而兩者在車座設置時甚至可能擁有2厘米的高度差異,腳跟下沉式能使用更低的坐高進行踩踏,而腳尖下沉式則反之;也許部分車友聽著感覺很新鮮,騎個車而已,竟然有此「下沉異類」。(其實圖片上的「草叢帝」亦是足跟下沉式踩踏型;嗯?「草叢帝」?)

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

車友們熟悉的LanceAmstrong(蘭斯·阿姆斯特朗,圖左)以及Chris Froome(克裡斯·弗洛姆,圖右上、下)均是擁有腳跟下沉式踩踏的環法冠軍;雖然阿姆斯特朗腳跟下沉得快要把頂級鎖鞋都踩變形了,但這僅僅是一種踩踏的方式而已,我們每一個人的構造都不同,與自行車設置一樣,踩踏方式並不值得盲目地學習,試過,找到適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外出付費購買BikeFitting業務的車友,請務必確定對您「施工」的調整者具備相關的「踩踏常識」!

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

那麼,如何找到自己的「合理的車座高度」?

Kent亦為車友們收集到幾種網絡上較為常見的土辦法,它們將按照基本特徵區分為:運算法、肢體法、測角法三種;雖然它們各有不足,亦早已被各路大神所破解,但作為一個靜態調整的「基本接入點」,車友還是能通過它們而不斷微調,找到對於自身而言較為合理的車座高度(註意,是較為合理)。

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

身穿黃衫,曾經的環法三冠王,Greg Lemond(格雷格•雷蒙德)正是公式法其中一個推行者;他的「雷蒙德法」首先需要背靠牆,身穿騎行褲,站直測量跨高(Inseam),然後乘以0.883,作為車座到五通軸心正中央的距離。

公式法還有「雷蒙德法」的前身「跨高乘以1.09後,減去曲柄長度」以及「跨高減一厘米」,或者更具有暴力美學的「三種方法加起來後,除以三得出平均值」……

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

肢體法方面,以自稱經過深入研究身體比例,用腋窩夾住車座,放鬆下垂伸出手臂用中指去摸中軸軸心頂端的「腋下法」作為領軍方法;而後面緊跟的是「腳跟法」,需要調試者坐上坐墊,將腳後跟踏在腳踏上,若膝關節正好伸直,就能獲得「腳跟法」認為合適的車座高度。肢體法同樣將所有人變為「X」並假設變量均是按同一比例縮放的,Kent舉個例子,擁有超長手指的「鋼琴手」使用「腋下法」時,車座高度甚至能比「理想高度」高出1厘米。

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

公式法、肢體法所不合理的地方在於它們均假定了所有人都擁有相同的大小腿比例(像亞洲人以大腿長、小腿短為主,而且比例差較大),設定了都是同樣的坐墊後移量(Set back),並且所有人穿著的騎行褲、騎行鎖鞋、腳踏、坐墊……都是相同規格的厚度,並以相同的踩踏方式踩在曲柄長度相同的牙盤之上(就像所有東西都是按比例縮放一樣)。

自行車座高謎案——調得高,真的快?

還有更為繁瑣一點的「測角法」以及更多的內容,Kent將賣個關子,與車友在下期的《謎案》中分享

「最佳騎行姿勢」中的「理想車座高度」,若沒有可參考的實際數據支持下(比如功率輸出),一切的調整都是憑感覺……調整完了,也許不經過上百公裡的路試,也不能準確地說是一定適合自己的,Kent亦希望《謎案》能為車友的騎行姿勢調整提供到可參考的價值。

本期《謎案》亦將告一段落,那麼車友是屬於「腳跟下沉式踩踏」呢?還是「腳尖下沉式踩踏」?我們又來下方的評論區做個小綜合,Kent熱烈歡迎車友在下方評論區回復,留下屬於自己的「屬性」:

「腳尖下沉式」請回復—— 1

「腳跟下沉式」請回復—— 2

小編Kent仍會為各位車友破解更多的「謎案」,各位車友也可以在頁面下方的評論中,提出自己心中的「謎案」;車友還能通過美騎網首頁右上方搜尋,搜尋關鍵字「謎案」,或在下方大力點擊Kent的頭像,閱覽更多《謎案》文章;更多精彩請繼續關註BIKETO美騎網。

(感謝 Metal Pro Cycle廣州騎艦單車 對本文的技術支持)

 

 

related_posts_givenid6